晨光从实验室的百叶窗缝隙间斜切进来,落在操作台边缘的一排试管上。罗铮站在仪器前,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翻动,目光沉静而专注。昨夜沈悦靠在他肩头睡着的画面已经远去,此刻他只属于这间被药香和数据填满的空间。
手机屏幕还亮着,是楚瑶发来的境外数据。罗铮没有急着点开,而是先打开了电脑里的中医古籍数据库。病毒的传播路径、变异速度、临床症状……这些现代医学的数据碎片,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拼凑成一个古老的轮廓:湿热邪毒,深入经络,扰动气血。
他翻开一本泛黄的手抄本,纸张脆弱,边角卷曲,封面上写着“九转回春方·残卷”。这不是他带来的书,也不是医院资料库里常见的典籍。是谁放在这里的?他没多想,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。
“湿热交蒸,气机阻滞,脉滑数,舌苔黄腻……”他低声念着,一边对照着手中的病例资料。屏幕上跳动的是感染者的生命体征曲线,而在他笔下,却是一幅用中医语言描绘的病理图谱。
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,但很快又消失了。罗铮没抬头,继续记录。
时间一点点过去,阳光的位置悄然偏移。他起身走到实验台前,拿起一支针灸针,在灯光下仔细端详针尖的角度与材质。这是昨晚林若兮练习时用过的那支,他还记得她第一次触碰银针时那种奇异的直觉。
他闭上眼,指尖轻轻搭在针柄上,仿佛在感受某种无形的律动。
片刻后,他睁开眼,走向模型人,开始布针。肺俞、大椎、足三里、阴陵泉……每一个穴位都经过反复推演,组合出一套针对病毒侵袭路径的干预方案。
针落下的一瞬间,模拟仪上的电流反馈突然跃升,显示出一段异常活跃的波形。
罗铮皱眉,调出数据对比图。这不是普通的生理反应,更像是某种潜伏机制被激活了。
他迅速记录下数值变化,同时调整了另一组配穴,再次尝试刺激。这一次,波形趋于平稳,仿佛病毒的活性被某种方式压制住了。
“不是单纯的清除,而是引导。”他低声自语,“让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重新占据主导。”
这个发现让他心跳微微加快。他立刻调出草药数据库,开始筛选具有清热利湿、扶正祛邪作用的药材。金银花、连翘、茯苓、白术、黄芪……一串名字在屏幕上闪现,他快速组合、排除、再优化。
窗外的风不知何时变得急促了些,吹得窗帘轻轻晃动。罗铮没有注意到,只是全神贯注地比对药理数据与模拟治疗效果。
忽然,他的目光停在一张旧笔记的照片上——那是他父亲留下的手写医案,夹在一本《温病条辨》中。照片有些模糊,但关键的一行字清晰可见:“寒热交杂,非纯阳之症,需分层解毒。”
罗铮瞳孔微缩。
他立刻调出感染者的体温曲线与血氧波动图,叠加到父亲的医案描述上。两者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!
这意味着什么?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继续分析。
病毒并非自然演变,而是人为制造的可能性正在增大。而且,它的结构很可能具备某种“诱导性”,会根据宿主的状态调整攻击策略。
这不仅仅是一场医疗危机,更像是一次精密设计的生物实验。
罗铮站起身,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。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过八小时,身体发出疲惫的信号,但大脑依然高速运转。
他需要验证这套中医干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。
他打开低温储存柜,取出一小瓶冷冻样本。这是前几天从一名感染者体内提取的血液,虽然无法进行活体实验,但足以支持基础模拟测试。
他戴上手套,熟练地将样本注入培养皿中,然后启动微型针灸刺激装置。与此同时,他调配了一剂浓缩汤药,加入模拟液中。
几分钟后,显示屏上的数据开始发生变化。原本剧烈波动的细胞代谢率逐渐趋于稳定,病毒载量出现下降趋势。
罗铮盯着屏幕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。
他做到了。
至少,在理论层面,他找到了破解病毒的关键路径。
他抓起手机,拨通了楚瑶的号码。
电话响了两声就被接起。
“我有了初步方案。”他说,声音低沉但坚定,“但我需要更多数据,尤其是关于病毒起源的部分。”
楚瑶那边沉默了几秒,才回应道:“我在查,但阻力很大。有人不希望这件事曝光。”
罗铮握紧手机,指节微微发白。
“那就让他们知道,我已经站在他们的终点线上了。”
他挂断电话,转身走向操作台,将刚刚的实验数据整理归档。每一步都精准而有序,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战役做准备。
窗外,乌云压顶,天色阴沉。风掠过树梢,带起一阵沙沙声。
罗铮没有抬头,只是将最后一份报告保存完毕,合上笔记本。
他知道,真正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