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兴九年春,祁山北麓的蜀军大营里,锦旗猎猎,甲胄生光。诸葛亮站在点将台,望着台下堆积如山的魏军器械——刀枪剑戟堆成了小山,战马嘶鸣着被牵入马厩,连曹真的帅旗都被当作战利品,倒挂在营门之上。
“丞相妙计!”魏延提着张合的头盔走上台,盔缨上还沾着血迹,“这一战斩魏将十二员,俘兵三千,缴获粮草二十万石,曹真那老儿吓得连夜往长安逃了!”
诸葛亮微微一笑,羽扇轻摇:“此乃将士们奋勇之功。”他话锋一转,目光投向魏军退去的方向,“只是司马懿的大营还在上方谷,这只老狐狸不出战,倒是棘手。”
果不其然,接下来的半月,蜀军每日派魏延挑战,魏军只是闭门不出。魏延在阵前骂得嗓子都哑了,司马懿却在营中焚香抚琴,琴声顺着风飘过来,气得魏延差点冲上去拆营。
“丞相,”马谡之子马邈捧着新绘的舆图,手指在祁山与陈仓之间划出弧线,“魏军粮草充足,看样子是想跟咱们耗到秋收。”
诸葛亮望着舆图上的蜀军连营,忽然笑道:“他想耗,我偏不让他如愿。传令各营,今夜拔寨,退往三寨!”
此令一出,众将皆惊。姜维进帐道:“丞相,我军大胜,为何要退?”
“司马懿多疑,见我军后退,定会以为我粮尽,必然来追。”诸葛亮在舆图上点出三个山谷,“此处名为‘木门道’,两侧是峭壁,中间只有一条窄路,可设伏兵。”
当夜三更,蜀军悄悄拔营,营中只留些老弱残兵,故意弄出些“慌乱撤退”的假象。天刚亮,魏军的斥候就发现了,飞报司马懿。
司马懿正在营中看《孙子兵法》,闻言放下书卷,眉头紧锁:“诸葛亮诡计多端,不可轻信。”
张合却按捺不住,甲胄都没系好就冲进帐:“太傅!蜀军定是粮尽而退!末将愿率一军追击,定能活捉诸葛亮!”他自街亭之战后,总觉得在司马懿面前抬不起头,一心想立个大功。
司马懿沉吟片刻,终究还是点头:“你率三万骑兵追击,我引大军随后接应。切记,若遇险要之地,不可轻进。”
张合哪里听得进去,领命后立刻点兵,沿着蜀军撤退的痕迹追了下去。沿途果然看到蜀军丢弃的粮草、器械,甚至还有几车没来得及带走的伤兵,他越发得意:“诸葛亮果然是强弩之末!”
追到木门道时,前锋来报:“前面山谷狭窄,恐有埋伏。”
张合冷笑一声,挥鞭指着前方:“蜀军若有埋伏,怎会留下这么多破绽?冲进去!”
三万魏军刚进木门道,两侧山上忽然滚下巨石,瞬间堵住了前后路口。紧接着,蜀军的火箭如雨点般射来,山谷两侧的干草被点燃,浓烟滚滚,魏军顿时成了瓮中之鳖。
“中计了!”张合怒吼着挥舞长枪,却被魏延、姜维率军从两侧山腰杀下。魏军骑兵在窄谷里无法施展,只能挤成一团,被蜀军砍瓜切菜般屠戮。
张合拼死杀到谷口,却被一块巨石挡住去路。他仰头望去,诸葛亮正站在山顶,羽扇指着他:“俊乂将军,你已无路可退,何不归降?”
张合望着山下的尸山血海,忽然横枪自刎,血溅当场。临死前,他想起司马懿的叮嘱,眼中满是悔恨。
与此同时,司马懿亲率十万大军,想趁机包围蜀军退去的三寨。刚到寨前,就见寨门大开,空无一人,只有中军帐里插着一面“汉”字大旗。
“不好!”司马懿心头一紧,正要下令撤退,忽然听到后方传来喊杀声——原来诸葛亮早派马岱率五千精兵,绕道袭击了魏军大营!
“传我令,回师救营!”司马懿调转马头,十万大军仓促回撤,乱成一团。诸葛亮见状,亲率蜀军主力从三寨杀出,衔尾追击。
魏军本就慌乱,被蜀军这么一冲,顿时溃散。司马懿在亲兵的护卫下狂奔,盔缨都跑掉了,回头望时,漫山遍野都是蜀军的“汉”字旗,自己的十万大军像被打散的羊群,正被蜀军肆意追杀。
这场混战从正午杀到黄昏,魏军损兵折将,连司马懿的帅旗都被蜀军缴获。当他逃回上方谷大营时,身边只剩不到三万残兵,个个带伤,甲胄歪斜。
“诸葛亮……”司马懿瘫坐在帅帐,望着案上的军报——此战魏军损失五万余人,张合战死,曹真旧部几乎全军覆没,祁山以北的土地,尽数落入蜀军之手。
消息传到祁山蜀营,将士们欢欣鼓舞,连伙夫都提着酒坛来贺。诸葛亮却在灯下批阅文书,案上摆着张合的首级,已用石灰防腐。
“丞相,”姜维捧着缴获的司马懿帅旗,“如今魏军大败,正是进取长安的好时机!”
诸葛亮摇头,羽扇轻拂过帅旗上的“司马”二字:“司马懿虽败,根基未损。他定会向洛阳求援,咱们需先巩固祁山防线,再图进取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投向北方,“这只老狐狸,不会善罢甘休的。”
果不其然,三日后,曹叡派来的援军就到了——大将军曹爽率十万大军,屯兵陈仓,与司马懿残部会合。曹爽年轻气盛,一来就想与蜀军决战,却被司马懿死死按住。
“大将军,”司马懿指着祁山的地形图,“诸葛亮新胜,士气正旺,不可硬碰。祁山多雾,蜀军粮草运输不便,咱们只需守住要道,耗到他粮尽,自会退兵。”
曹爽虽不情愿,却也知道司马懿是沙场老将,只得依计行事。于是,祁山南北再次陷入对峙——蜀军每日挑战,魏军闭门不出,只有偶尔的小规模冲突,像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。
诸葛亮见魏军坚守,心中焦急。他知道蜀军粮草全靠从汉中转运,祁山栈道崎岖,万一被魏军截断,后果不堪设想。
“必须逼司马懿出战。”诸葛亮在帐中踱步,忽然停在舆图前的“上方谷”处,眼中闪过精光,“传我令,命人在上方谷附近屯田,装作要长期驻扎的样子。”
蜀军果然在上方谷开垦荒地,种上小麦,连诸葛亮都亲自到田间劳作,与士兵同吃同住。司马懿在营中望见,眉头紧锁:“他这是想与我打持久战?”
司马昭道:“父亲,不如咱们袭扰他们的屯田,断其粮草?”
司马懿却摇头:“诸葛亮在谷中定有埋伏。不过……”他话锋一转,“可以派些小股部队去试探,若他真在屯田,定会派主力保护。”
几日后,魏军的小股部队果然来袭扰,蜀军只是驱赶,并未追击。司马懿见状,渐渐放下戒心——他哪里知道,诸葛亮早已在上方谷埋下了伏兵,只等他自投罗网。
这日,探马来报:“蜀军的粮草都囤积在上方谷,守兵不多。”司马懿终于按捺不住,亲率五万大军,想一举烧毁蜀军粮草。
刚进上方谷,就见谷中堆满了麦垛,果然只有少数蜀兵看守。司马懿大喜:“诸葛亮这次死定了!”
话音未落,两侧山上忽然滚下巨石,堵住谷口。紧接着,火箭齐发,麦垛瞬间燃起大火,浓烟滚滚,魏军顿时被火海包围。
“司马懿,你也有今日!”诸葛亮站在山顶,羽扇指着谷中,声音传遍山谷。
司马懿在火海中嘶吼,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,心中悔恨交加。他拔出剑,正要自刎,忽然天降大雨,将大火浇灭——原来祁山多雾,常有突如其来的暴雨。
“天不绝我!”司马懿喜极而泣,率残兵冲出谷口,狼狈逃窜。
诸葛亮在山顶望着这场及时雨,长叹一声: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!”
祁山的斗智,还在继续。蜀军与魏军像两只缠斗的猛虎,谁也无法一口咬死对方,只能在这片崎岖的山地里,比拼着智谋、耐力,还有那捉摸不定的天意。
秋日的祁山,枫叶红得似火,映照着两军的营帐。诸葛亮站在营前,望着北方的长安,羽扇轻轻摇动——他知道,与司马懿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,而这条北伐之路,还要用更多的心血去铺就。
司马懿逃回大营后,再也不敢出战。他在营中筑起高墙,深挖壕沟,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。偶尔站在望楼,望见蜀军的屯田地里麦浪翻滚,他就会想起上方谷的那场大火,还有那场救命的大雨,心中五味杂陈。
祁山的风,吹过蜀军的连营,也吹过魏军的壁垒,带着双方将士的期盼与疲惫,奔向那未知的结局。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,早已超越了胜负,成为三国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,在祁山的群峰间,久久回荡。